河南郑州 · 新郑洧水公园EPC项目

项目名称:郑州市新郑洧水公园EPC项目

项目地点:河南省郑州新郑市

项目性质:河流水系设计及生态修复

项目范围:长度约1.3公里,总面积77.20公顷(包含水面面积)

设计时间:2017年

业主单位:新郑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

 

“在新郑市洧水公园(原名:双洎河公园)内,挖掘机正在整理地形,工人们忙碌着种植花卉苗木。不远处,整修一新的凤台寺塔古朴庄严、郑氏三公塑像巍然屹立、钱币雕塑浑厚大气、栖霞桥与朝霞辉映……至此,双洎河综合治理示范段景观工程已基本完工。”

——新郑市融媒体中心

 

项目背景

 

项目位于新郑市,新郑现为郑州代管的县级市,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有“黄帝故里”之称。仰韶文化中晚期,新郑为有熊国;龙山文化中期,新郑为祝融氏之国;夏、商均在新郑建都;春秋时为郑国,战国时为韩国都城……郑国望母台遗址、宋代凤台寺遗址、明清城墙遗址等国家级文物均在本次设计范围之内。

 

洧水公园位于新郑老城核心区,项目区内及周边文物遗迹众多,并与城市生活区紧密相连。

▲项目区位

 

昔日洧水河畔,人们依河而居,城市因水而兴。

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,城市快速发展,建筑垃圾、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任意倾倒,导致土壤和水质遭受严重污染,生物种群数量逐渐减少,文物古迹也在岁月侵蚀和人为的损坏下,被淹没在杂草密林之中,逐渐被人们遗忘。

▲现状环境恶劣

 

项目挑战

 

1.如何保护文物遗址不被破坏的前提下,进行生态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;

2.如何使地形高差在7-12m之间的河道与城市紧密相连;

3.如何在工程建设期间,保证河流在持续流动的情况下,进行彻底的河道清淤工作和生态驳岸建设;

4.如何将8000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碎片应用到设计中去,展现郑韩文化。

 

设计手法

▲平面图

▲景观分区

 

反向设计,降低干预

对生态和历史最为脆弱和敏感的区域进行保护,采用降低干预或者零干预或称之为(反向设计)的手段进行场地设计。

▲古迹范围

 

重塑河道与城市的联系

通过创造大地艺术般的景观台地,解决场地高差问题。

建立轴线景观,实现千年古塔与河道之间的对话,将历史引向水岸。

营造健康的滨水生态栖息地

清除1.5米深约38万方污染的淤泥。

对原有硬质驳岸进行清理并回收利用,与当地特有的红色毛石捆扎成石笼进行护岸。

营造不同深度的水下环境,为多种动植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。

▲水下生境恢复

 

LID技术设施实践

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地表径流的汇水方向及数量,在边缘地带通过生态草沟对场地的面源污染进行截留。

建设人工湿地,根据地形落差将河水引到上游,通过层层的跌水瀑布对水质进行保持。

采用地下蓄水模块对雨水进行收集回用,降低公园维护管理成本。

▲地下蓄水模块

 

郑韩文化的演绎传承

设计将郑韩时期的君王故事、商业文化、军事谋略、诗经文学和民俗文化向游客娓娓道来,在空间上形成文化的连续性。

▲郑韩商业文化浮墙

▲韩国君王文化墙

 

荷津观渡:园区水上游线中最为重要的泊船码头,周边设有舆济亭,与凤台寺塔遥相呼应。

▲荷津观渡

 

构建多样化生物栖息地;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,使文化得以传承;引入经营类项目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。

从此生态得到恢复,文化得以传承,经济得到发展,人们幸福指数迅速提升,重新将河道与城市联系在一起,唤起人们对河道的向往。

 

对于生活其间的市民而言,一座城市的留恋之情,在于悠悠千年的文化记忆,也在于朝朝暮暮的良辰美景。数千年的历史积淀,铸就了新郑深厚的文化底蕴,留下丰富宝贵的文物资源,但如果不能鲜活得融进当下的生活,那就可能沦为故纸堆里的符号。

 

洧水公园设计承古纳今,融合节约型绿地和海绵城市理念,将新郑古八景融入现代水系景观,既充分传承了郑韩千年古韵,也全面展示了洧水活力新风。

正如新郑市相关负责人所称:公园实现了文化遗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完美衔接。建成后将对改善生态环境,打造宜居新郑、活力新郑,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