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 Apr 2024

岭南设计精选 | 岭南古典园林从萌芽到鼎盛 之一

一、岭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 

谈及岭南古典园林,不得不先述及“岭南”一词的来历。字面意义上解读,“岭”指山峦、峻岭,“南”为南国之意。岭南之名起始何年?或许最早可溯至《晋书·地理志下》,或亦或源于《史记》,史载众说纷纭。

 

秦末汉初

岭南在历史上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,秦末汉初,赵佗(河北人)在岭南创建南越国,定都番禺(今广州)。当时岭南指五岭以南,五岭是横亘在湖南、两广、江西之间的山脉,越城岭、都庞岭、萌渚岭、骑田岭、大庾岭为南岭之要。这时期岭南地区地域最为广阔,涵盖现今的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贵州部分地区,越南北部,广西、广东、海南诸地。据历史记载南越武王赵佗是最早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,也被称之为越南的开国皇帝,古代越南人把南越国记载为正统王朝——赵朝。《大越史记》(越南语:Đại Việt sử ký)作者黎文休提及:“赵武帝能开拓我越,而自帝其国,与汉抗衡,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业”。

图1 广东省龙川县 南越王庙

 

图2 秦汉时期南越国区域图

 

图3 汉朝 岭南区域图

 

唐朝

唐朝时期,岭南成为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。“岭南道”是中央政府建立的一个行政区划,其辖包括了今天的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香港、澳门以及越南北部地区。唐朝岭南道的治所设在广州,广州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。(作者认为:根据记载唐朝对越南北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设置安南都护府,这是唐朝对外的一个军事和行政管理机构。越南史学家陶维英认为,越南内属中国起自汉终于唐。)

图4 唐朝 岭南道区划图

 

宋朝

宋代时期,行政区划发生翻天覆地的变迁。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分别简称为广东和广西,这两个简称沿袭至元明清朝,逐渐成为官方的行政命名。宋代的“广南”一词在史书中频繁出现,因此有学者认为“广南”是始于宋代的称呼,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,实则早在六朝隋唐时期“广南”一词已有使用,只是在宋朝时期正式成为政区名。随后,岭南的概念逐渐定型为今日的广东、广西两省。

历经战乱的两宋时期,大规模移民潮席卷而至,许多中原移民蜿蜒而来,沿着唐代修建的"岭南道"穿越大庾岭新道,自江西踏入粤北。此时,不少宋代流放官员也抵达岭南,其中包括以苏东坡为首的知名文人官僚,为岭南注入新的文化活力。园林文化在这股潮流中得以质的飞跃,岭南的文化底蕴也因此得以积淀。

图5 广东省惠州市西湖风景区 苏轼雕像

 

明清时期

明末清初时期,岭南地区分为广东、桂和海南三大系,其政治、学术、艺术、经济、工艺和生活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。这片土地的文化,与南方其它地区截然不同,而在晚清时期则达到了巅峰。明末时,清朝大军南下,岭南陷入了战火纷飞的混乱中。在这段时期,中原的人们纷纷南下逃避战乱,使得岭南成为他们的庇护之所。其中,朱明宗后裔逃至广东肇庆地区,组织起义抗清。然而,满族军队的追击却带来了屠杀和劫掠,摧毁了明朝开国以来的相对富庶、安定的景象。因此,可以说这时期的中原移民对岭南的物质和文化贡献并不算多。

晚晴时期,清朝政府关闭了全国对外港口,只保留广州港开放贸易,广州成为岭南地区商贸最为活跃的中心。这一举措使得广州成为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命脉,吸引了大量商贾和贸易商前来往来,使得广州的繁荣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同时,岭南地区也开始与国外联系频繁,各种国外新思潮纷纷涌入岭南地区。

图6 广州十三行 伍家花园

 

图7 清朝道光年间 潘家海山仙馆

 

总结

岭南文化开始与国外文化相互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。岭南地区的园林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,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创作。岭南的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,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倾心赏析和吟咏的对象。园林中的建筑、景观和植物布局都体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,成为了岭南文化的一大亮点。

岭南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区,四季如春,雨水充沛,气候湿润。这片土地多山,河流纵横,地形复杂多变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岭南的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、海外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。这种文化注重崇尚自然、和谐、包容。岭南园林、岭南建筑、岭南音乐、岭南美食等方面展现了岭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。

 

时代 岭南地区范围
秦王朝 岭南三郡:桂林郡、南海郡、象郡

汉朝

岭南九郡:南海郡、苍梧郡、郁林郡、合浦郡、儋耳郡、珠崖郡、交趾郡、九真郡和日南郡
唐朝 岭南道行政区划:福建全部、广东全部、广西大部、云南东南部、越南北部地区
宋朝 广南西路、广南东路
元朝 江西行省广州路、湖广行省广州路、海北海南道、海北道
明朝 广东省、海南省、广西省北部湾
清朝 广东省、广西省
现代 广东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海南省

图8 岭南地区历代区域范围表

 

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

——END——